为啥美国账本上那数字越来越大,可老百姓兜里却越来越紧,这笔账到底该咋算?这事儿就像一面哈哈镜,一边照出来的是个光鲜亮丽的巨人,另一边却是个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普通人,到底哪一面才是真的?
咱们不妨先掀开美国那本厚厚的经济账本瞅一眼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那上面写着个天文数字,二十多万亿美元的GDP,听着就唬人。可仔细一扒拉,你会发现里头的“水分”可真不少。超过八成的经济贡献,居然都来自服务业。服务业当然重要,但美国的玩法有点邪乎,里头充斥着大量金融、法律这些在钱眼里打滚的行业。这就好比一个健身房里的肌肉男,看着一身漂亮的肌肉块,结果一问,好家伙,不少是靠打针吃药催出来的“死肌肉”,中看不中用。
展开剩余83%更绝的是,他们统计局还发明了一招“无中生有”的绝技,叫“虚拟租金”。这是个啥玩意儿?说白了,就是你住着自己全款买下的房子,一分钱房租没花,但统计部门大笔一挥,帮你估算一个“假如你租房要花多少钱”的数,然后理直气壮地算进国家的GDP里。这操作简直是现代版的“点石成金”,每年光这一项,就凭空多出来两万多亿美元。这账本,与其说是经济报告,不如说更像是一部魔幻小说。与这种“虚火”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制造业这个国家经济的“老黄牛”,在美国经济版图里的地位那是一落千丈,从半个世纪前顶起小半边天的角色,一路跌到了现在只占个零头,连一成都快保不住了。
镜头一转,咱们看看另一边是个啥光景。这边画风完全不同,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数字游戏,全是钢筋水泥、机器轰鸣的实在景象。制造业、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实体经济,稳稳当当地撑起了大半个家底。咱们的制造业产值,早就不是跟谁比的问题了,而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未必能比得过。联合国产业分类里头有的所有工业门类,只有咱们这儿能给你配齐了,这叫“世界唯一全家桶”。就拿最基础的钢铁来说,产量是美国的十几倍,这可不是吹出来的,是一炉一炉钢水实打实炼出来的。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,咱们更是踩足了油门,产销量让世界都跟着侧目。就连过去总被人拿捏的芯片半导体,自给率也在稳步爬坡,一步一个脚印地摆脱依赖。
这就像两个练武的,一个天天在镜子前摆造型,肌肉线条是真漂亮,但真要上擂台,一拳下去可能就散架了;另一个呢,天天扎马步、打沙袋,练就了一身硬桥硬马的真功夫,拳头砸出去那是带着风的。平时看着可能前者更光鲜,可真到了需要动真格的时候,谁的底盘更稳,谁的后劲更足,那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——明摆着的事儿嘛。这种实打实的家底,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在改变世界格局了。比如2010年,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就悄无声息地超过了美国,成了新的“世界工厂”霸主。三年后的2013年,咱们又在货物贸易总额上实现了超越,成了全球最大的贸易国。这些都是实体经济硬碰硬的较量,来不得半点虚假。
说到这儿,谜底就该揭晓了。为啥两边的体感温差这么大?因为大家手里拿的“尺子”压根就不一样。美国媒体天天挂在嘴边的,是那把叫“名义GDP”的尺子,这把尺子特别容易受汇率影响。比如美联储一加息,美元变得特别值钱,那用美元来换算咱们的经济成果,账面上自然就“缩水”了。但这能说明咱们的工厂停工了吗?港口不卸货了吗?显然不能。这就像拿个哈哈镜看世界,影像早就被扭曲了。
而国际上,其实早就有一把更公道的尺子,叫“购买力平价”,简称PPP。这把尺子不玩虚的,它不管你这碗面条标价多少美元、多少人民币,它就问一个最实在的问题:用你们国家的钱,到底能买几碗这样的面条?这一下子就把汇率和物价的“哈哈镜”效应给打回了原形,更能衡量一个国家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真实生产能力。
有趣的是,这根本不是什么新发明。早在2014年,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这样的全球权威机构,就已经拿着这把叫PPP的尺子,清清楚楚地宣布:中国的经济规模,已经超过了美国。甚至,就连美国自家的情报机构——中央情报局(CIA),都在其公开的《世界概况》网站上,明晃晃地把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排名第一的位置给了中国,而且这一挂就是好些年。这事儿就透着一股黑色幽默,仿佛全世界都知道了真相,只有美国的主流媒体还在揣着明白装糊涂,集体戴上了“选择性失明”的眼镜,死死抱着那把对自己有利的“名义GDP”尺子不放手。直到最近,《纽约时报》才不情不愿地在一篇报道里,算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。这声迟到了快十年的“官宣”,与其说是心悦诚服,不如说是现实的压力已经大到再也捂不住了。
长期沉迷于这种数字幻觉,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。最直接的,就是导致美国在制定全球策略时,出现了严重的误判。他们总觉得只要挥舞关税大棒,就能把对手打趴下。结果呢?这记大棒抡出去,转了一圈最后砸回了自己脚上,搞得自己国内通货膨胀几十年未见,老百姓怨声载道。经济学家们纷纷警告,这么玩下去,美国经济很可能掉进“滞胀”的泥潭里。更深远的影响是,这种滥用金融霸权的做法,正在亲手瓦解自己建立的体系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琢磨着“去美元化”,寻找更安全的交易方式。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灵敏的,嘴上喊着要脱钩断链,身体却很诚实。像特斯拉、空客这些跨国巨头,一边顶着国内的政治压力,一边却在中国拼命加码投资、扩建工厂。因为商人都明白,哪里有最完整的产业链,哪里有最稳定的环境,哪里有最大的市场,他们的钱就该投向哪里。
宏大的数字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个人的柴米油盐上。这几年,美国人切实体会到了什么叫“钱不值钱”。通胀率在高位徘徊,一个月薪三千美元的工薪族,在纽约这种大城市交完房租就基本月光,看病、上学更是想都不敢想。而在我们这边,虽然也有压力,但物价总体稳定,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成了拉动经济最粗壮的大腿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,越来越多地是靠本国人民对“过上好日子”的向往来驱动时,这种增长才是最踏实、最可持续的。更别提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,当美国人还在为修一条几十年的老破铁路扯皮时,我们超过4.5万公里的高铁网已经像动脉一样连接着国家的每个角落;当美国的5G网络还在磕磕绊绊地铺设时,我们的5G基站早就把信号送到了千家万户。
这场关于“谁是第一”的争论,或许还会继续。但透过这些喧嚣的数字,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更清晰的未来。
当一艘大船的航向是由机器的轰鸣和工人的汗水决定,而不是由甲板上会计的算盘决定时,它的航迹,终究是藏不住的。
发布于:云南省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