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9月15日,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布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报道。文章揭示了一个让美军高层都感到头疼的现实——美国在无人机领域的“无能为力”,已经到了连乌克兰都想帮忙的地步。而最核心的原因,出现在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问题上:美军无人机,一旦不用中国零件,成本能高出100倍!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美国不是全球军工最强的吗?为什么在一个小小的无人机上却被中国“卡住了脖子”?如果没有中国零件,美国还能造得出像样的无人机吗?这些问题,已经不再是技术范畴的问题,而是关于未来战争格局的关键变量。
美国的无人机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。早在俄乌冲突初期,美军就向乌克兰提供了一批“弹簧刀”无人机。起初,乌军对这款武器抱有极高期望,但实战中却发现,这些价值几十万美元的美制无人机,抗干扰能力太差,性能还不稳定,最终只能被迫停用。

与此同时,乌克兰本土却靠着极为简陋的手工组装方式,用中国零件拼出了上万架FPV无人机——不仅便宜灵活,而且实战效果极好。乌克兰甚至向美国主动提出,愿意帮助美军代工无人机。
这不是乌克兰“自不量力”,而是美国真的做不到。目前,美国本土优秀的无人机厂商,比如Neros和Anduril,最先进的生产线每月产能也不过2000架。而中国大疆一家公司,一年就能生产出近千万架无人机。
中国不仅产能强,供应链更是全覆盖。从电机、电池到飞控系统、摄像头,超过90%的核心零部件都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。这意味着,美国就算有再好的设计,也很难绕开中国制造。

美国也不是没有尝试“去中国化”,但结果令人唏嘘。五角大楼曾启动一个“复制者计划”,希望在两年内打造3000架用于前线作战的廉价无人机。结果项目推进不到一年,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替代零部件而被迫延期18个月。
更离谱的是,美军采购的无人机中,有的价格高达31万美元,而中国同类产品只要1万美元,差距不是一星半点。
中国无人机为何这么便宜?这背后是深圳华强北和义乌等地形成的完整产业生态。零件采购周期只有2-3天,自动化产线24小时不停工。一条霹雳导弹的自动化生产线,一天能下线百枚,这让很多国外军工厂看得目瞪口呆。

美军高层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今年7月,美国防长向军内下发备忘录,要求加快无人机在作战单位的部署。训练模式也被迫调整,士兵要学会自己组装无人机、维修、更换零件,甚至用模拟器像玩游戏一样进行操控训练。
但问题不只是训练,根还在于产业能力。美国无人机企业负责人曾无奈表示,一旦不使用中国零件,成本会高到“不可接受”。有的零件,用中国的只要几美元,换成美国自产,价格能飙升到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。
这还不算运输周期、交货时间和替代品性能差的问题。在阿拉斯加的一次军事演习中,美军无人机多次失控,一些模型还直接撞山报废。电子对抗设备也频繁失效,现场指挥官只能无奈地说:“比起大疆,我们的无人机又贵又差。”

更讽刺的是,美国不少高端武器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链。从F-35战机用的稀土,到导弹内的精密电路,再到军服上的纺织面料,都有“中国制造”的影子。一旦中国断供,整个系统都可能瘫痪。
而中国这边呢?早就悄悄完成了从“世界工厂”到“技术规则制定者”的身份升级。中国现在不仅掌握了制造,还在主导标准。“民用技术军用化”在中国早已不是概念,而是现实。华强北定制的毫米波雷达、义乌的碳纤维机架,都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
美国想甩开中国重建供应链,需要投入上千亿美元,至少要耗费5到10年。而中国已经在布局“低空经济”,比如“九天”无人机航母项目,正试图从空中打破传统制空权的定义。

美国不是没有想过通过制裁来扭转局势。2024年,中国对美国无人机企业Skydio实施反制裁,切断其电池供应。这家美企立刻陷入停产危机,甚至不得不暂停部分订单。与此同时,美国无人机的红外设备价格上涨250%,惯性传感器价格暴涨400%。
这直接把美国的“蓝色无人机计划”推到了崩溃边缘。美方也开始向乌克兰“取经”。乌军在战场上积累了大量无人机作战数据,还将这些数据打包训练AI系统,吸引全球军工企业合作。乌克兰甚至提出,要与美国联合生产1000万架无人系统。
乌克兰高层表示,他们已经建立了积分制奖励系统。无人机操作员只要上传有效战斗视频,就能换取新设备。这些视频也被用来训练各国的AI模型,成为一项极具价值的战争资产。

在美国,类似的创新却迟迟无法落地。一位前国防部顾问说得很直白:“我们的问题不是技术,而是模式。无人机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,而是前线的常规武器。可我们的采购流程还停留在20世纪。”
如今,美国高层不得不承认,无人机不是明天的事,而是今天的现实。北卡布拉格堡、佐治亚州本宁堡等地,已经把无人机训练纳入士兵基础课程。从组装、飞行、实弹投掷到复杂环境中飞行技巧,都成了必修课。
但再快也追不上中国。中国的小型无人机不仅数量庞大,技术也在飞跃。比如AI指挥系统、全域电磁压制、数据链作战、集群协同……这些“未来技术”在中国早已走出实验室,变成了实战部署。

美国人发现,他们还能看到中国的PPT,但等他们动手时,中国早已把PPT变成了现实。未来的战争更像电子游戏。士兵戴上VR眼镜,操控手柄,无人机飞入窗户、拐角、甚至是敌人坦克舱口。而中国的无人机,早已能做到这些。
而美国,依然在为怎么绕开中国零件而头疼。美国无人机产业今天的困境,不是偶然。背后是三十年产业空心化的结果,是对小型化、系统化技术的忽视,更是对中国制造能力的严重低估。
中国用三十年时间,走完了别人百年的工业化路径,把无人机从模型玩具变成了改变战场规则的杀器。而美国,如果再不调整思路,只会在这场技术竞赛中越落越远。
信息来源:
“美军无人机发展面临困境,不用中国零件,成本要高100倍”
2025-09-16 15:02·观察者网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